俗語說:人怕鬼三分,鬼怕人七分。按此說法,鬼其實是不足懼,人怕鬼只是鬼的恐怖形象根深柢固造成。無論古今中外,都有一些防鬼方法。西方社會不外乎是在牆上掛上十字架和大蒜等等,而在華人社會,除了在門上掛上楊柳或貼上驅鬼符咒外,傳說貼上鍾馗畫像,便令鬼怕足人十分。究竟鍾馗是何方神聖?
鍾馗是民間信仰中擅長捉鬼的神祇。早在北宋,著名學者沈括著昨的雜談式筆記《夢溪筆談》已有關於祂的記載。後來以祂的事蹟編成的戲曲和小說多不勝數,如明代雜劇《慶豐年五鬼鬧鍾馗》;明代小說《鍾馗全傳》、清代小說《斬鬼傳》和《平鬼傳》等等,令其捉鬼形象更深入民心。
據《夢溪筆談》之《補筆談》所述,開元年間,唐玄宗到武驪山出遊後,回宮後大病一場,年多也未能康復。某夜他做夢,夢中見到兩隻鬼,分別為一大一小。小鬼偷了楊貴妃的紫香袋和唐玄宗的玉笛,並繞著宮殿奔逃;大鬼頭戴帽子,身穿藍色衣裳,腳穿靴子,袒露著一臂,並一手抓住小鬼,挖出眼珠並將其吃掉。於是唐玄宗問大鬼是什麽人,大鬼回答他說:「臣鍾馗氏,即武舉不捷之士也。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原來他是在科舉中落第的文人。唐玄宗夢醒後,他的怪病竟然也康復了。於是唐玄宗召來畫工吳道子,把夢中所見告訴他,讓他畫鍾馗像,並廣賜給各大臣,並掛於皇宮內外以求祛邪保平安。自此鍾馗名聲大噪,成爲了捉鬼大神。
後來在明代陳耀文所著的《天中記》引述的《唐逸史》,對他的身份作出了補充。被鍾馗吃掉那隻小鬼,名為「虛耗」,而鍾馗則為在武德年間終南進士,生前曾應科試,但未被錄取,於是便在殿前撞階而死。
隨後的民間故事對這件事件補充了不少細節。綜合而言,大致為鍾馗文武全才,但相貌醜陋,令人望而生畏。赴京應試雖被取為狀元,但當時的皇帝不喜歡其醜陋的樣貌,宰相又進讒言勸皇上另選一人;鍾馗大怒,當下便欲毆打宰相,皇上令侍衛將鍾馗拿下,鍾馗便在殿前自盡。鍾馗蒙受的冤屈,感動了神靈之首──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對鍾馗的剛烈不屈的性格十反常讚賞,便委任了他為管轄陰陽兩界的判官,又稱鬼王。其後以此為藍本所伸延的故事,甚至涉及鍾馗的親友,就是著名的「鍾馗嫁妹」的故事。鍾馗有位同鄉好友杜平,爲人樂善好施,並資助鍾馗赴京應試。鍾馗死後,也是杜平將他安葬。鍾馗做了鬼王之後,爲報答杜平生前之恩,親率鬼卒在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
不過,亦有鍾馗並非真有其人的說法。經明清時期數名學者楊慎、顧炎武和趙翼的考証,鍾馗治鬼的概念,可能在唐朝之前,因早在南北朝時代便有人以鍾馗為名。「鍾馗」之名,也可能由古代逐鬼法器「終葵」演變出來。而「終葵氏」是遠古姓氏,族人擅長製造木棒木槌,也是古代用來打鬼的武器。另一方面,按顧炎武之說,「鍾馗」兩字發音的反切,即是鍾字的聲母加上馗字的韻母相拼—發之爲「椎」的音,「椎」就意思就是大木棒。至於為何由一件實物演變為一個人格化的神祇,就無從稽考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