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火井,很多人都不知道其確實位置,只知它位於西環某處。現時被稱為火井之地,就是在石塘咀街市、屈地街、皇后大道西和山道間一條食肆林立的陋巷,早前電影千杯不醉曾在此取景,也將其帶旺。不過,昔日被稱為火井的地方,卻是在該處隔鄰,也是前煤氣鼓的所在地。
開埠早年,香港第一代的煤氣鼓位於屈地街和皇后大道西旁,即現時西環大樓的位置,那裡共有四個煤氣鼓,全港的煤氣也是由此供應。當年煤氣是靠燒煤炭產生,每天都有運煤工人從三角碼頭的運煤船源源不絕地運送煤炭到該處,而燃燒煤炭時的熊熊火焰會在煤氣鼓內的井口噴出,令附近的居民也感受到其熱力,所以該處便被稱為火井。
1934年5月14日早上,一個煤氣鼓突然洩漏並起火,火勢迅速蔓延並發生爆炸,這時火井一如其名,像一口噴著烈火的口井一樣。帶有煤氣的火舌向四方八面的街道亂竄,很多店鋪和房屋也被火焰吞噬。由於當時正吹東北風,大火越燒越烈,附近一帶的樓房頓成火海,尤以加侖台和晉成街災情最為嚴重。
當時在煤氣鼓工作的一名巴基斯坦籍看更,並沒有因為發生大火而逃生。他竟然隻身衝入火場啟動緊急裝置,將煤氣鼓內餘下的煤氣釋放於安全管道排出大海,保護其他煤氣鼓免受波及,令災難現場不再惡化,化解了一場大浩劫。但他也因此而葬身火場。
這次大火,除了很多人被活活燒成焦炭外,更有不少人因中煤氣毒或吸入濃煙過多而死。據當時的報章報導,慘劇中共有六十多人受傷,能被辨認的屍體則有四十多具。要是沒有這名的巴基斯坦籍看更捨身成仁,死傷者絕對不止此數。附近的居民為紀念他的英勇行徑,便在煤氣鼓的原址為他安放了一個靈位。
慘劇發生後,而有很多居民忌諱死得人多,紛紛遷離,而災區也有鬧鬼之說。在夜間,街坊不時都聽到街上傳來哀號聲,而加侖台的山邊,更經常有白影閃過。不過,可能遇難者也是街坊一份子的關係,他們都沒有刻意現身嚇人,可謂和該區居民相處融洽,更有街坊感到有靈體在暗地裡保護著他們──就是那個英勇殉職的巴基斯坦籍看更,而他們也樂於拜祭他。
後來煤氣鼓搬遷,原址興建多層式住宅大廈,即現在的西環大樓。在施工期間,不時發生工業意外。後來一眾建築工人們聽從街坊之說,集體拜祭了那位巴基斯坦籍看更的靈位後,說也奇怪,工程便順利進行。直到1961年西環大樓建成後,他的靈位便重新安放於第八座地下。
該處入伙後不久,不時有竊匪光顧。某夜,又有一竊匪再潛入西環大樓某座,欲進行爆竊。正當他聚精會神撬開一個單位門鎖的時候,忽然感到背後很熱,回頭一看時,赫然見到一個渾身火光、面貌黑黝黝的人站在他後邊!這時他的衣服已著火,瞬間整個背部也在燃燒,情急之下大聲呼救,便驚動了住客。當住客們替他滅火後,已不見了那個渾身火光的人。大家向他盤問時,他也和盤托出他竊匪的身份。於是他便被往送往警署查辦,而大家都相信這次靈異事件是那個盡忠職守的巴基斯坦籍看更顯靈,守護著西環大樓。
自此,他的靈前便香火鼎盛,很多居民也來祭祀,據街坊說他也很靈驗。本來他的靈位是一塊木板,上有他的名字及一具火把,底下有一個蓮化座,但由於多年來香火不絕,靈位已被燻黑,已不能看見上面的文字和圖案了。 一個地區性的神明,就是由此產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