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年幼時即喜愛歌舞,相傳他在行宮裡有一個廣植梨樹的果園「梨園」,用來培訓樂工和演員,後世便稱戲班中人為「梨園子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就是描述當時戲班子弟的景況。中國傳統舞台戲劇無論是在劇目角色、觀眾對象或演出性質等,經常牽涉到鬼魅神靈,而梨園子弟經常要穿州過省地巡迴演出,風險甚高,為免開罪鬼神,也求演出順利和上下平安,一些約定俗成的禁忌就由此產生。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大部份源自京劇,京劇有一套嚴格的《梨園規約》供學藝者遵守,當中也記載了若干條禁忌。當其傳至不同地方後便落地生根,被本土化後並以當地方言演出,各自發展出獨有的特色,而各地的戲班也在這些禁忌的基礎上各自加入一些地方性的的忌諱。
敬拜祖師爺
唐玄宗是梨園的祖師爺,戲班都會選吉位來供奉祂,演員們出入戲班或演出前,都會恭敬地上香祭拜。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八日祖師爺壽辰,和年終前戲班收鑼封箱那一天,都會有祭神儀式,並以花生、熟雞蛋、蠶豆、鹽、豆腐分別代表「生、旦、淨、末、丑」等不同行當祭拜。而封箱那天戲班負責人會將祖師爺迎至舞台上,祭拜後會讓祖師爺看戲,再於吉時正式封箱。
尊重衣箱 尊敬喜神
後臺重地,從來也是閒人免進,因為這裡擺放了戲班的家當,尤其存放戲服的大衣箱,更被戲班重視。任何人不得坐在箱口,也不得用腳踢箱,更不得在大衣箱上睡覺,而在大衣箱上另放一個桌子稱為箱案,上面也不得坐人。原因是當年祖師爺唐玄宗的太子,在大衣箱上睡覺時死去,其後唐玄宗封其為大師哥,亦即是喜神。戲班為表示對大師哥的尊重,大衣箱是不可以坐人,尤其是箱口部份,因為太子當時的嘴巴就正是在箱口附近。
喜神不得仰面
在京劇舞臺上,如有嬰兒的角色,是用一個布娃娃來代替。這布娃娃是就是梨園界人稱大師哥的「喜神」,祂是戲班內地位僅次於祖師爺的神明,在後臺任何人見到它便要對其恭敬地行禮。擺放在後臺的時後,絕不可仰面而放。而戲班的大徒弟因為避其同名,皆稱作大師兄,不可稱為大師哥。
龍口位坐人 如喉嚨被扼
後台戲箱之前的空間被稱為「龍口」,龍口近似人的喉嚨,如果有人坐在龍口處,猶如喉嚨被扼住,演員們會因而失聲,所以該位置是閒雜人等的禁地。
沒有演出不可擊鼓
在非演出時,鑼鼓不得亂打,因為鑼鼓喧揚表示即將有好戲上場,無故打鼓卻沒有演出,對劇團是不吉利。
頭手鼓座椅不可擅坐
用鼓來指揮其它樂器是唐玄宗首創。每逢梨園戲班排練劇目,唐明皇還要親掌鼓板。所以在演出時鼓師所坐的地方叫做「九龍口」。鼓師儼如後場的總指揮,為表示對他的尊重,其他人不得擅坐「九龍口」。此外,當單皮鼓未敲打之前,其它樂器是不能演奏的。
飾演關公要留神
梨園子弟尊稱關公為「老爺」,每次演出關公的劇目時,飾演關公的演員在演出前三天要淨身,而在後台勾完臉後,就不能隨意與人交談,下巴還要畫上一個「X」字,再用髯口遮住,意謂這並不是真的關公;而關公紅彤彤的臉上會有一些很小的黑點,因為擔心演員演出時會招神明上身,所以要留一些破綻,化妝不得太完美。演員除了在演出前要先向戲神稟告外,更要坐在祖師爺牌位前薰香以感受靈氣。他帽子裡要藏著一張黃符紙,當演出結束後,他不能一同謝幕,必須先用那張黃符紙把關公臉抹掉,才能走到台前謝幕。而那張符紙不能隨便丟棄,演出完畢後便要燒掉。而供演出用的兵器,尤其是關公所配備的青龍偃月刀,在後臺更不得亂動。
此外,劇目《關公升天》,又名《走麥城》,是敘述關公「大意失荊州」,遭魏、吳夾擊敗走麥城,最後壯烈犧牲的故事。梨園子弟多不願演出此劇,為怕演出時誠惶誠恐,表現欠佳會對「老爺」失敬,繼而會帶來惡運,輕則是演員倒霉,重則令戲團散班。
穿紅褲子的由來
梨園的守護神為華光先師,祂原為天庭的火神。某次有戲班演出時的鑼鼓聲打擾了玉皇大帝,便命令祂來火燒戲棚。祂不忍見戲班弟子葬身火海,便叫戲班子弟燃燒大量的衣紙和香燭,製造大量煙霧遮蓋戲棚,令玉帝以戲棚冒出煙火;又著他們全部穿上紅褲子,當玉帝見到戲班弟子下身全都是火紅色時,便會誤以為他們經已被燒至皮開肉綻。自此,習戲的小演員都穿上紅褲子,而梨園中人便奉華光為戲神,尊稱為華光先師,而農曆九月廿八日就是祂的寶誕。
禁忌與規矩是早期傳統戲曲的從業人員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時至今日,大部份梨園中人仍遵守這些習俗,演出時才能心安理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