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的教育局繼「目標為本」「母語教學」「三三四學制」後,又一折騰香港教育制度新作:「中學自願減班計劃」.除了要求官立中學帶頭減班外,連直資學校亦不能倖免.結果一眾名校和家長大力反彈,可謂天怒人怨.連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也在網誌撰文力斥政策窒礙基層學生入讀官校機會,是「違反社會公義」.
話說數年前出生率下跌,令適齡學童人數減少,影響部份小學收生.這種情況隨年月蔓延至中學,尤以Band 3學校為甚,令殺校之聲不絕於耳.可是,這對名校則全無影響,因為大部份家長對她們趨之若騖,只怕學位僧多粥少而已.
「中學自願減班計劃」的潛台詞就是,全港學校齊齊減班,令學童由名校向下流向普通學校,令其可以繼續營運,並保住老師教席,但求「人人有飯開」.但這樣卻違反了適者生存的大原則.孫明揚局長有否想過某些學校被評為Band 3,令家長們避之則吉,導致收生不足,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是校風差劣,還是師資欠佳,誤人子弟?硬要將資源分配從強者手中搶去,投放在不受歡迎的地方,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又豈是莘莘學子之福?「自願減班計劃」主要懲罰做得好的辦學團體和家長,而最受惠的就是Band 3學校的教職員,相信他們對此「大鑊飯」式計劃無不額手稱慶.
現時在幼稚園推行的學券制計劃,就是將選擇權交回「消費者」,讓家長們揀選適合自己兒女的幼稚園.一眾幼稚園為了生存便要盡力做好,以建立口碑和吸引學生報讀,無論對學生還是有心的辦學團體皆有利.以現時香港教育市場的生態,學券制計劃應推至中小學,利用市場力量去淘汰營運欠佳的學校,減少資源錯配才是正道.
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好轉,出生率續年回升,未來適齡學童人數將會按年回復十年前水平.教育資源易減難加,減去的學位,到時能否急就章加回?回歸後的香港教育政策,向來都缺乏長遠目光,弄了個爛攤子就交下任政府處理,周而復始.怪不得一眾國際學校越來越多學童報讀,因為「消費者」的目光是雪亮的.